目录
序 集
1 荒郊野外(初秋)
荒冢累累,自杨萧萧。
一个疯癫落拓,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远远走来,口中哼着:
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乡忘不了;
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尿一堆草没了
……
2 姑苏 – 阊门外十里街
热闹的市廛喧嚣声中,各色轿马、人群熙来攘往。
跛足道人从人群中走过,口中哼着: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……
字幕 (叠)
序 集
3 十里街 - 仁清巷
挑坦挎篮的男妇老幼在狭窄的巷内往来。
离巷口不远处,一个小巧的门楼,门楼一侧一块青石上刻着两个隶字:甄宅。
4 甄家院中
蕉叶冉冉,花木扶疏,石青水碧,雅致清幽。儒雅文静的乡绅甄士隐在指点着家人编花修竹。
士隐背后传来一个女孩甜美清脆的笑声。
士隐回头。奶娘抱着的英莲张着小手向士隐扑过来,她的颈上挂着一个紫色玉制的菱形饰物不停地晃动着。士隐亲亲热热地把爱女抱过来,把她已经带斜了的玉饰小心地正了正。
正房里走出士隐的夫人封氏,后面眼着丫鬟娇杏。
娇杏走过来要抱英莲,英莲撒娇地躲开。
封氏看着丈夫和女儿亲热的情景,欣慰地笑着。
英莲伸着小手向街上指,封氏亦向士隐示意。士隐会意地微笑点头,抱着爱女向街上走去。
5 仁清巷
士隐抱着英莲从门内走出来。
家人霍起从门内跟出来,追上士隐要抱英莲,士隐摆了摆手,霍起只好随后跟着。
士隐从隔壁葫芦庙门口经过。门外井台上一个小沙弥正在打水,看见士隐,连忙合十致敬:“甄老爷。”
士隐谦和地微笑点头。
窄巷内的过往行人见士隐走过来,齐向一侧让路,并纷纷恭敬地打招呼:“甄老爷”,“甄老爷”。
士隐向让路的乡邻一一谦和地点头致意。
6 十里街
士隐抱着英莲来到街上,满眼是扰扰攘攘的人群,满耳是杂乱喧闹的市声。
士隐抱着英莲向前走,英莲左顾右盼。
一个卖汤团的小贩咳喝一声,英莲转过头去……
一个卖估衣的人拉住一个行人指天誓日地讲价钱……
一个盐商模样的阔佬坐着一顶亮轿顾盼自得地走过……
一个端着破碗的乞丐被一家店铺推出来……
远远传来歌声: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;
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。
……
士隐转头看去。
破足道人哼唱着走过……
突然,士隐父女的眼光被一阵热闹的喧嚷声吸引过去。原来是一个和尚高高地坐在一个临时用桌凳搭起的法台上,左手作合十状,右手托着一个铜钵。台下男妇老幼纷纷把一枚枚铜钱向和尚托着的钵中抛去,抛中者欢忭雀跃,抛不中者摇头惋惜……
士隐抱着英莲走过来,人们客气地为他让开一条路。
士隐从怀中摸出两枚铜钱放到英莲手中,人们极有兴致地看着这父女俩。
英莲向上抛出第一枚钢钱,“噗”地一声掉在地下尘土中。
人群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。
英莲抛出第二枚铜钱,“当”地一声碰在桌子上。
人群中又是一阵开心的哄笑。
士隐笑材从怀里摸出一块银子放在桌上,抱着英莲挤出人群。
街旁是一家当铺,当铺门前摆后一个卦摊儿,挑着一副对联:“男求家财旺运,女求儿女双全”;横批是:“诸葛神课”, 一个商人模样的人在虔诚地抽签算命……
一个敝巾旧服的年轻儒生迎面走来,手里握着几张卷起的字幅和斗方。
士隐抱着女儿迎上:“雨村先生!”
霍起连忙从士隐怀里接过英莲。
贾雨村见是甄士隐,连忙微笑着拱手:“甄老先生,难得今天好兴致出来走走。”
士隐接过字幅看着,频频点头:“好字,好字!以先生的才学,困顿至今,实在可惜,可惜!”
雨村长吁一口气,摇摇头,微微一笑,仔细端详一阵英莲,又摸了摸英莲的饰物,向士隐夸道:“女公子生得如此体面,这眉心还长了一粒胭脂记(原字是一个病字头下面一个计算的“计”,此字打不出来),更是福相,他年必定是富贵荣华中之人了。”说罢朗声一笑。
士隐笑笑:“先生如无他事,可否请到小斋一谈。”
雨村:“老先生厚爱,晚生从命。”
士隐同雨村携手谈笑着向仁清巷走去。
7 士隐书房
雨村随士隐步进书房,举目四顾。
这是一间古朴典雅、小巧别致的书房,书架上摆着若干新旧图书,墙上挂着一副条幅:
悦亲戚之情话,
乐琴书以消忧。
条幅对面墙上挂着一张古琴。
书案上摆着文房四宝。
士隐和雨村分宾主落座。
小童献上茶来。
雨村信手拿起案头一本《靖节先生集》翻看。
8 甄家前院
封氏从霍起手中接过英莲递给奶娘,问霍起:“老爷陪什么人在书房?”
霍起指了指隔壁:“就是住在葫芦庙里的那个穷书生贾雨村。”
9 士隐书房
雨村笑着:“老先生读陶渊明诗.可谓对景又对情了。”
士隐:“岂敢,岂敢。”
霍起进门来:“老爷!严老爷来拜。”
士隐连忙站起,对雨村:“望恕诓驾之罪,请先生略坐,弟即来陪。”
雨村亦连忙起身:“老先生请便,晚生是常造之客,稍候不妨。”
士隐随霍起走出。
雨村又信手从书架上拿下两册书翻看着……
院中远远传来一声呼唤:“娇杏!”
窗下娇声嫩语地应了一声:“哎,就来。”
雨村起身向窗外看,原来是丫鬟娇杏在院中掐花。他见这娇杏生得眉目清明,仪容不俗,不觉地看呆了。
娇杏掐完花刚要走,猛抬头瞥见了窗内的雨村。雨村虽然敝巾旧服,一副清贫相,但生得腰圆背后,面阔口方,剑眉星眼,直鼻权腮,风神潇洒,气概不凡,不觉地把娇杏的目光吸引住。
娇杏发觉雨村也在看自己,连忙转身回避。
雨村微微一笑。
娇杏不禁又回头看了一眼。
雨村双睛一亮,暗暗点头。
10 葫芦庙僧房廊下(中秋 - 夜)
皓月临空,清辉满地,蛩吟卿卿,竹影婆要。僧房里传来阵阵唪经声和木鱼声……
雨村孤影悄然地踱步沉思,慢慢站住,仰天对月浩然长叹一声,高吟一联:
玉在匵(同椟)中求善价,
钗于奁内待时飞。
“雨村兄真真袍负不浅!”
雨村猛然回头,见甄士隐笑吟吟地走过来,连忙转过身笑迎:“晚生不过偶吟前人之句,何敢狂诞至此。”又问:“老先生何兴到此?”
士隐笑着:“今天是中秋,俗称团圆之节,想尊兄旅寄僧房,当不无寂寥之感。弟今天特具小酌,请兄到敝斋一饮,不知尊兄肯纳芹意否?”
雨村并不推辞:“既蒙老先生美意,晚生岂敢拂此盛情!”
说毕两人同时哈哈大笑,携手向门外走去。
11 士隐书斋(中秋 - 夜)
从敞开的窗子,可看到澄碧的天空悬着一轮明月,飞彩凝辉。此时姑苏城内家家箫管,户户笙歌,时而有细细的乐声隐隐传来。
士隐和雨村正开怀畅饮,酒到杯干。
士隐:“先生逢此美景良辰,必有佳构,弟领教了。”
雨村此时已有八九分酒意,醉眼陶然地望着窗外的一轮皓月,曼声吟出:
时逢三五便团圆,满把晴光护玉栏。
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。
士隐大声喝彩:“好诗,妙诗!我早就说吾兄必非久居人下之人。方才所吟之句,飞腾之兆已见,不久必当接履青云,可贺,可贺!”说着满斟一杯酒,送到雨村面前。
雨村毫不客气地一口干过,长舒一口气,叹道:“不是晚生酒后狂言,若论时尚之学,晚生也可以去充数沽名,只是行囊路费一概无措…… ”
士隐不等雨村说完:“吾兄何不早说?弟虽不才,‘义利’二字还认得。”说着示意小童,小童走进里间。
士隐接着说:“明年就是大比之期,吾兄应尽早入都,春闱一战,名登龙榜,方不负吾兄平生之所学里!”
这时小童捧着一个包袱出来,放在席侧。
士隐指着包袱说:“弟久有此意,因为吾兄从未谈及,所以未敢唐突。这是五十两纹银,还有两套冬衣。本月十九日是黄道之期,吾兄可买舟北上。待吾兄雄飞高举,明冬再晤,岂非大快之事!”
雨村说声“多谢”,就又笑吟吟地同士隐举起杯来……。
12 葫芦庙, 门外(清晨)
阴霾四布,细雨濛濛。
小沙弥把包袱递给雨村。
雨村接过包袱背上,撑起破油纸伞。
小抄弥招手。
雨村冒着细雨,在泥泞的路上拖着一路脚印,头也不问地走去。
13 葫芦庙门外,井台上
小沙弥正从井里打水。
士隐手拿一封书信走过来。
小沙弥赶紧放下水桶,立直身子:“甄老爷。”
士隐:“雨村先生在么?”
小沙弥向前一步:“贾先生今天一大早就进京去了。他留下话让小僧转达老爷,说‘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,总以事理为要,来不及面辞老爷了’。”
士隐出乎意料地:“哦?”
14 甄家院中〔上元佳节 - 夜)
远处姑苏城上空被社火花灯映成一片粉红。
弦管笙歌声、节日暄闹声隐隐传来。
甄家院中灯火通明,霍起看着英莲在玩一盏莲花灯。英莲挑着花灯,转着,笑着。霍起时时提醒着:“小心,小心,别烧了。”
房门内,士隐送四、五个体面的乡绅走出来。
乡绅们回身向士隐拱手:“士隐兄,叨扰了!”
士隐亦拱手:“怠慢,怠慢。”
几个乡绅向门外走,一再谦让着:“请留步。”“留步,留步。”
士隐亦谦恭地:“诸位走好,诸位走好。”将乡绅们送出门去。
英莲突然“哇”地一声大哭起来。
霍起连忙回头看,英莲手中挑着的灯笼烧了起来。
士隐闻声慌忙跑了过来。
霍起从英莲手中夺过灯笼扔在地上,灯笼已烧成熊熊一团……
士隐上来几脚将火踏灭。
封氏、娇杏等亦闻声慌慌张张跑出来。
踏灭的灯笼尚飘着一缕轻烟。
霍起将英莲抱起,英莲还在放声哭着……
士隐上前把爱女抱过来哄着,又命霍起:“快去,再买个好的来。”
霍起抬脚要走,英莲又哇地哭起来,张着手扑向霍起。
封氏又把英莲抱过来,递给霍起:“你去抱她到街上看看灯,快去快回。”
士隐亦嘱咐:“当心,别让车马碰着,别让鞭炮吓着。”
霍起:“老爷太太放心。”抱着喜笑颜开的英莲向门外走去。
15 葫芦庙门外井台上
小沙弥提着水刚要走。
霍起抱着英莲走过来:“小师傅,看灯去?”
小沙弥摇摇头:“我正忙着炸供。”
16 十里街(上元佳节 - 夜)
霍起抱着英莲来到街上。
街上,彩灯璀灿,照耀如昼。较大的店铺门前搭起了灯牌楼,各色花灯灿烂夺目。远远近近,各色花炮明灭闪灼。
十里长街,满耳笙歌笑语,满目欢腾的人流。
霍起抱着英莲在人流中向前挤。
迎面一个汉子挤过来,狠狠盯了英莲一眼。霍起回回头,那汉子消逝在人群中。
路旁一团彩花蓦地喷起,把四周照得雪亮,五彩缤纷的火星向四周洒落……
远处街上高跷、龙灯、狮子,旱船之类热闹非凡。
霍起抱着英莲挤进前面人群中,街心正在耍着一种新奇的百戏,人群围得密密层层。英莲伸着脖子要看,急得要哭。霍起索性将英莲扛在肩上,英莲立刻拍着小手欢笑起来。
不远处,那个汉子又盯住手舞足蹈的英莲看了一眼。
耍百戏的向前移动,向两边散开的人群将霍起和英莲涌到大街一侧。
17 一个小店铺门前(夜)
霍起从肩上把英莲放下来,让她坐到门槛上:“坐着别动,我一会儿就来抱你。”
英莲只顾四下看灯,没理他的话。
18 甄家堂屋(夜)
华烛焕彩,炉霭飘香。
士隐夫妇在对坐饮酒,席上摆满精美的菜肴。
士隐怡然自得地饮干杯中酒,将酒盅放在桌上。封氏连忙又给斟满热酒。
士隐快慰地看着妻子:“诗酒琴书、贤妻爱女,平生之愿足矣,复何他求?”说完呵呵一笑。
封氏也快乐地笑着:“瞧你,又是这些话。”
娇杏又端来两盘热菜摆在桌子上,侍立一边。
封氏看着盘中菜肴,眉头微微一皱,对士隐:“我倒忘了,今儿都到元宵节了,到田庄上催租的人怎么还没回来?”
士隐喝了半口热酒,笑眯眯地摇头:“庄户人家,水早无定,贼扰官逼,不要难为他们,听其自然吧。”
19 仍是小店铺门前(夜)
霍起回来抱英莲,英莲已不见踪影。
霍起惶急地四顾……
20 甄家堂屋
猛然“哗啦”一声,房门大开,娇杏气喘吁吁地跑进来:“老爷、太太!街上人都说咱们家小姐丢了!”
士隐和封氏“唿”地站起:“啊?!”
21 十里街(夜)
士隐在人群中跃跌撞撞地向前挤,凄厉地叫喊着“英莲!英莲!”但声音完全被节日欢乐的喧闹声吞没……
士隐跷足四望,但见万头攒动……
士隐蹲身四顾,但见万足纷沓……
士隐惶急哭丧的脸……
人群中男男女女喜悦欢笑的脸……
士隐的眼里滚出泪来……
人群中看百戏的男男女女欢呼起来……
士隐咧着嘴喊着英莲,但听不见声音……
人群把士隐挤到大街一侧,又被挤到路旁积了水的阳沟中……
几团焰火呼啸腾空而起… …
人群仰望五颜六色的焰火欢呼雀跃……
22 葫芦庙厨房门外
小沙弥从门内跑出,仰头看着五颜六色的焰火嘻笑着……
23 厨房内
油锅在鼎沸……
灶膛内的火焰伸出来舔着锅沿……
柴草堆渐渐鼠起浓烟升向屋顶……
24 十里街
狂欢的人群。
甄士隐衣衫不整,涕泪满面,急急惶惶地在人群中四处寻觅……
突然有人大叫:“起火啦! 起火啦!”
甄士隐随着人群回头望,但见仁清巷内火光冲天而起……
一街上的人群顿时大乱!
舞狮的人把狮头摘下来惊慌地张望……
街旁卖元宵的摊子被慌乱的人群挤翻,热汤泼了满地。元宵四处乱滚……
士隐拚命向仁清巷方向挤,刚刚挤了几步,被涌动的人群拥回来……
士隐再一次挤过去,又被人群拥回来……
一个踩高跷的人被人群挤倒,恰好压在士隐身上,士隐也同时倒地。
仁清巷火光四照,烈焰腾空,大火烧得如火焰山一般……
25 仁清巷(拂晓)
葫芦庙和甄家已经烟消火灭,变成一片瓦砾堆,只有几根烧残的木柱尚飘着缕缕黑烟……
衣衫破碎,满身烟土的甄士隐,坐在原来的角门侧仅剩的一块青石上,肘支在膝上,头埋在手中,一动不动,双眼木然地望着断壁残垣……
那块青石上的“甄宅”二字,“宅”字已被埋进灰土中,只有那个被烟熏得乌黑的“甄”字,孤零零地伴着泥胎般的士隐。
26 荒郊野外
缓缓滚动的车轮。
蜿蜒着的乡间土路上,一辆支着破布棚的牛车吱吱嘎嘎地走着……
赶车的人不时用小棍敲一下牛脊背,然而老牛依旧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。
赶车人的另一侧,坐着甄士隐,他呆滞的目光看着路旁的枯草,身子随着行进的牛车一晃,一晃……
车棚内,封氏抱着一个小包袱,坐着抽泣,她的身旁坐着娇杏。
牛车吱吱嘎嘎地向前走着。
“老爷!”前面有人叫了一声!
士隐抬头。
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迎面跑过来,到近前才看清是甄家的家人。
家人看见车上甄家一家人,猛然惊住;“老爷,这是?……”
士隐惊异地问:“田庄上怎么了?”
家人带着泪声:“田庄上去年夏天遭了一场大水,秋天又起了盗贼,家家户户都折腾得精穷。我好不容易收了点租子,又让来剿贼的官兵抢光了……”
士隐埋下头去……
车上的封氏呜呜大哭起来……
士隐又渐渐抬起头来,涕泪满面……
车轮又缓缓滚动……
27 田野(春)
飞速滚动的车轮。
士隐一家身着春装坐在马车上行进……
28 封肃家堂屋内
士隐把一个沉甸甸包袱捧给封肃;“田庄上的房子、水田我全卖了,再一步退路也没了。请岳父在这里好歹替我置点房子地,也好作日后衣食之计。”
封肃不禁仲手摸了摸包袱。连忙把包袱接过来打开,看着一封封银子,绽开满脸笑容,对士隐:“姑爷,我早就替你置办好了。地,虽说价钱高了点,可离家近;房予虽说旧了点,可也能住。到什么山,唱什么歌嘛。”
士隐感激地对封肃:“全仰仗岳父照看了。”
封肃:“你就我这一个岳父,我也就你这一个女婿。你既然搬来了,以后就是一家人了。”
29 封肃家西院(第二天)
封肃领着甄士隐来到三间东倒西歪的草房门前。
士隐疑问地看看封肃。
封肃点点头:“就是这房子。”
士隐走到窗前透过破纸洞向里看,里面黑洞洞的,好半天才看清里面结满蛛网,满地乱草和猪、鸡粪……
士隐向后退了两步,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,颓丧地睁着眼睛,一言不发。
30 路旁(初春)
贫病交攻、急忿怨痛的甄士隐柱着根拐杖一动不动地坐着。
一个麻鞋鹑衣、疯癫落拓的破足道人远远地走过来,口中用即兴的调子唱着:
世人都晓神仙好,唯有功名忘不了;
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……
士隐听了冷然一振,眯着眼向道士望去……
(闪回)
十里街上,道士唱着: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;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……”旁若无人地从人流中走过……
(闪回完)
士隐全神贯注地看着道士……
道士一摇一摆,不紧不慢地唱着走过来: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姣妻忘不了;
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;
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!
士隐看着,听着,慢慢站起来,不觉地跟随上去……待到道士说完最后一句,士隐伸出手去搭在道士肩膀上。
道士站住,回头。
士隐:“你满口说些什么?只听见些‘好’、‘了’、‘好’、‘了’的。”
道士呵呵一笑:“你若是听见了‘好’、‘了’二字,还算你明白。要知道,世上万般,好便是了,了便是好;若不了,便不好,若要好,须是了。我这歌儿就叫‘好了歌’。”
士隐笑着:“且住!你听我给你注解……”
31 封肃家院中
封肃远远地莫名其妙地看着士隐跟上道士,后来见士隐和道士越谈越热烈,越谈越投机,便渐渐撇起嘴来,带着讥讽地微笑转身走进屋去。
32 大路上
道士拍掌笑着:“解得好,解得切!”
士隐将身上披着的破棉袍儿一甩,伸手抢过道士肩上的褡涟,说了声:“走吧!”拉了道士飘然走去。两人渐走渐远,渐走渐小,最后剩两个小黑点,终于消逝了。
33 士隐家门前大路上(仲春)
“哐!”一声锣响——一个军牢手提着一而大铜锣鸣锣喝道,后面是两面“回避”、“肃静”的木牌;两面衔牌上分别大书:
赐同进士出身
大如州正堂贾
一对手执藤棍的军牢过去。
一对手执钢叉的军牢过去。
一乘簇新的官轿抬过来,轿里端端正正地坐着乌帽猩袍的贾雨村。
后面跟着若干军牢快手。
男女老幼站在路旁远远地看着。
坐在门口做针线的娇杏,一眼认出了贾雨村,猛然一愣。
坐在轿里的贾雨村,一眼看见了娇杏,也是猛然一愣。
雨村和娇杏的目光碰在一起。
娇杏双颊一红,转身抬脚向屋内跑去……
34 茅屋内
封氏黯然神伤,悄悄流相……
娇杏慌慌张张地跑进来,兴奋地悄声:“太太、太太,葫芦庙里的贾雨村——贾先生!”
两人同时扑到破窗棂上向外望去……
35 村路上
贾雨村的官轿在军牢快手簇拥下走过。
贾雨村怡然自得地坐在轿里,忽闪忽闪地行进……